“一直以来,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,挂牌成立东盟人文学院,获批国家民委第二批‘一带一路’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,承办跨文化论坛、教育部长圆桌会议、民族文化体验周、建筑设计工作坊等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主题活动。”8月29日,在中国-东盟青年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项目——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,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王林介绍。
贵州民族大学累计招收来自30余个国家留学生近600人,与25所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,选派优秀师生赴国(境)外学习、交流,开展汉语国际教育,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。
【资料图】
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王林
青年兴则国兴,青年强则国强。王林说,青年承载着未来和希望,青年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,更是建设者和生力军。对于培养国际化青年人才,推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王林认为应该把握三个关键——
交流互鉴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化因互鉴而丰富。青年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,要持续深化中国、东盟国家青年人文交流,持续办好中国-东盟教育交流周,互相加深对双方历史、文化、发展经验的了解和认识,成为心意相通、患难与共的好朋友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发展注入青春活力,发挥青春智慧,展现青春作为。
合作办学。要充分用好多方资源,加强政府与院校,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多元合作,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。大学是国际青年人才培养的沃土,为青年发展、成长提供合适的生态和环境,要搭建利用好对话互动平台,强化交流互访学习,加大中国、东盟国家青年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合作,共同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深度对接和高质量发展,着力形成互惠互利、创新共赢的合作办学机制,培养更多青年人才,促进中国-东盟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。
胸怀天下。“一带一路”取得丰硕成果一定离不开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和重要贡献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未来行稳致远,青年一代责无旁贷,更需要国际化的青年人才。要立足实际,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,搭建更多平台,深化培养模式改革,在全球化进程中强化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,注重全球胜任力的提升,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格局,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高素质、创新型青年人才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罗秋红 梁珍情
编辑 张凌
二审 袁航
三审 岳振
上一篇:2023问政北京新内需
下一篇:最后一页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